奶油的发展史_资讯中心_文章_新苏乌日莫奶油官网_新苏乌日莫动物奶油_新苏乌日莫官方网站_动物奶油_动物奶油粉


发布时间:2022-02-12奶油的发展史

天然奶油已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人造奶油100多年前才出现。人造奶油在国外被称为Margarine,这一名称是从希腊语“珍珠”(Margarine)一词转化来的,这是根据人造奶油在制作过程中流动的油脂放出珍珠般的光泽而命名的。


人造奶油是法国化学家Hippolyte Mege Mouries 在1869年申请专利并首次生产的。当时研制人造奶油是为了应对由于工业革命时期城市人口剧增而导致的黄油紧缺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军队急需一种耐储的餐用涂抹脂的要求。1870年拿破伦三世授予奶油代用品发明奖。后来在其它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人造奶油,特别在欧美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人造奶油最初的工艺是模拟牛乳生产乳脂肪的方法,把新鲜的牛脂用人工胃液在低温下熬制,然后慢慢冷却到26℃左右使部分脂肪结晶,由此获得柔软的半流态黄色软脂,或称液油,得率约为60%。接着把该软脂分散在伴有奶牛乳腺组织的脱脂乳中,将乳状物搅拌数小时后,加入冷水使脂肪凝固。沥去水分,剩余的颗粒状物加盐捏制。


到了19世纪末,有些人造奶油开始掺入一些像棉籽油或花生油之类的液油来降低产品的熔点。20世纪初,用椰子油和棕榈仁油配制成功一些100%植物油的人造奶油。20世纪30年代,美国将加氢技术应用于人造奶油的加工方面。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人造奶油工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其产品品种向多样化、专用化发展的趋向十分明显。中国人造奶油起步较晚,1984年首次引进丹麦设备,当年的产量仅为数百吨,大部分用于食品工业。近年,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人造奶油的产量才取得快速增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产量仍然较低。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反式脂肪酸有害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获得国际学术界共识,人造奶油等食品专用油脂产品如果以氢化油为配料,其中就可能含有一定数量的反式脂肪酸,至于其含量随产品的不同而有差别很大,以分提方式得到的天然植物油高熔点组分为配料生产的人造奶油则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


2018年6月,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领衔的油料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与英国赫尔大学合作,利用花生蛋白研发出不含反式脂肪的新型人造奶油,其外部形态、流变特性等功能性质与人造奶油相近,且不含反式脂肪,是极具潜力的人造奶油替代品。

动物奶油是由牛奶中的脂肪分离获得。制作动物性的奶油历史很长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也学会了制作奶油。后来,埃及的奶油制作方法由希腊和罗马人带到了欧洲,印度的奶油技术则经过中国,朝鲜传入了日本,但当时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制作的奶油只有少量是食用,大部分是作为化妆品抹在脸上。

    

在中世纪时,欧洲出现了手摇搅拌器,提高了从牛奶中提取奶油的效率。

  1879年,瑞典的德·拉巴尔发明了奶油分离机,这是借助滚筒产生的离心力,利用奶油与脱脂奶的不同比重,使奶油得到分离。

  拉巴尔在1882年又发明了由内燃机带动奶油分离机,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率,奶油分离机的诞生,为奶油生产的机械化开辟了道路。


返回